《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简介
Chinese Woodblock Picture Artists's Oral History
主编:冯骥才
Main Editor: Feng Jicai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全套14本已经完成。自2008年2月开始,历时三年时间,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研究人员踏遍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湖南、广东、福建、江苏和天津、重庆等地,对现存19个年画产地近50位传承人及相关知情人进行了口述史采录,全程录音、录像、拍照,获取宝贵的海量第一手学术资料,通过学术整理,陆续出版,广为传播。行走在大江南北、高山平原之间这些民间文化的田野,研究人员们以饱满的学术热情和严谨的作风,与传承人们展开了真诚的心灵对话历程。在抢救式挖掘、整理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唤起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共同为守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而努力。

The Chinese Woodblock Pictures Artists’ Oral history research project was launched by Chinese Folk Culture Preservation Program in 2006. This project involved a team of nine scholars, led by Feng Ji Cai, undertaking a thorough and extensive study of Chinese local woodblock prints, and their associated techniques, customs and cultures. The project culminated in the publication of a series of fourteen books. The research team undertook extensive field research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including 20 different cities and villages.

  • 凤翔年画:邰立平
    Fengxiang: Tai Liping
    作者:郭平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5
    Author: Guo Ping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09.5

    凤翔年画是关中平原丰富多彩民间艺术当中的一支奇葩。传说为姜塬圣母娘家的南肖里邰氏,其后裔秉持着特别的艺术天赋,至晚自明正德年间开始,世代制作木版年画,传承至今。本书便以凤翔年画优秀的国家级传承人邰立平为访谈对象,用口述史的方式全面记录艺人的文化记忆和手头技艺。

    这部口述史在数十万字原始录音资料基础上整理而成,为今人勾画了关中古画乡农耕文明的诗情画意,再现了邰家年画字号辉煌的历史和战乱动荡岁月守业的艰难。围绕年画这一文化事象,本书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田野调查方法,从凤翔的文化生态、地区年画史、邰氏家族年画史、邰立平个人从艺史和凤翔年画主要题材、体裁、代表作、制作工艺流程、工具材料和颜色使用,张贴习俗、禁忌等方面展开记录,尤为细致地考察了刻版工艺,为后世留存一部真实且比较完备的凤翔年画遗产文化档案。本书最后一部分,作者与传承人就年画传承的一些困惑展开发人深省的对话与思辨。

  • 滑县年画:韩清亮、韩建峰
    Hua Xian: Han Qingliang, Han Jianfeng
    作者:王坤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5
    Author: Wangkun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09.5

    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过程中,最让人欣喜的事情莫过于一个全新的文化遗存被发现的过程,每每遇此,田野工作者必然深深感叹“我们不知道的远远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对豫北古画乡——滑县木版年画产地的发现、认定,再到四次地毯式普查,将一个新的活态年画产地推至学界前沿,并历史性地对该产地记录了详尽的档案。

    本书是对滑县年画产地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传承人韩清亮、韩建峰的口述史记录。内容涵盖这两位艺人的手艺传承脉络,制作年画的工具材料与工艺流程,年画的销售与张贴,以及当地的历史传说与自然环境等方面。

    由于两位传承人在年龄上有一定差距(一位年过八旬,一位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因此二人在语言特点及个人性格气质上有很大不同。长者偏重老作坊的历史、年画内涵和年俗以及扇面画相关内容的讲述;中年艺人侧重于技艺创新与年画手艺未来的传承、发展。

  • 高密年画:王树花、吕蓁立
    Gaomi: Wang Shuhua, Lü Zhenli
    作者:郭平,刘晓琰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9
    Author: Guo Ping, Liu Xiaoyan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0.9

    高密扑灰年画口述史通过两位传承人的口述集中展现了扑灰年画的过去与现状,并涵盖了年画产地高密的历史沿革与扑灰年画细致的工艺流程。本书以文字加图示的形式编篡而成,全书共收录图片140余张,文字7万余字,是一部口述史形式的田野考察成果。

    本书是以传承人吕蓁立与王树花为口述人,根据两个传承人不同的特点而展开的,传承人吕蓁立主要讲述了地区历史沿革、发展、民俗,以及他在扑灰年画的细活中精益求精,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的尝试与改革,使我们看到了一代民间艺人在艺术方面执着的努力与追求。王树花则详细口述了从爷爷那里传承下来的传统扑灰年画技艺手法与绘画时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传承人以自己丰富的从艺经历、真挚的情感流露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代有血有肉丰满的民间艺人形象。使得这一年画奇葩以立体、形象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

  • 桃花坞年画:房志达
    Taohuawu: Fang Zhida
    作者:史静,蒲娇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9
    Author: Shi Jing, Pu Jiao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0.9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由用作书籍插图的绣象图演变而来,形式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大小开张不同,题材多样,如《武松打虎》、《白蛇传》、《西厢记》、《三美图》、《百子图》、《寿字图》等。桃花坞年画兼用着色和彩色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对日本浮世绘艺术颇有影响。

    房志达先生14岁就经人介绍进入桃花坞最兴盛的年画铺老板王荣兴门下,学习年画印刷。在本书中,他不仅讲述了在王荣兴溶记门神年画铺学徒的故事,还讲述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风格,题材和体裁、生产和销售,以及他对传承人的希望和寄予。同时,他还现场演示了印刷工具的制作,和整个年画印刷的工艺流程。

    本书采用具有学术规范的口述史方法,以传承人的活态记忆和技艺,提炼出民间文化的历史和遗产信息,将之文字化整理,并尝试在文本整理过程中总结出这类口述历史的方法和规律。

  • 杨家埠年画:杨洛书、杨福源
    Yangjiabu: Yang Luoshu, Yang Fuyuan
    作者:刘晓琰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9
    Author: Liu Xiaoyan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0.9

    这是两位民间艺人的内心独白。杨家埠口述史一书选取了杨洛书与杨福源两位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分别从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沿革、年俗、工艺流程、艺人个人从艺经历等做的口述实录。从两代传承人身上基本折射出杨家埠年画从民国到现在的发展变化,在杨洛书的口述中,生动地描述出杨家埠过去的繁荣,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鲜活的场景画面,有他在战乱、“文革”期间的心酸经历,让我们了解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背后老艺人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也有已经消失的或者快要消失的传统技法工艺。杨福源是新一代传承人的代表,他的口述史让我们了解了杨家埠年画的现状与新一代传承人对将来的希望与展望。

    本书保持了传承人的第一人称口述并保留了地域的方言称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学术性。

  • 朱仙镇年画:郭泰运、尹国全
    Zhuxian Zhen: Guo Taiyun, Yin Guoquan
    作者:王小明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12
    Author: Wang Xiaoming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0.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和思维方式。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一个艺术种类,依存于中国民俗文化生态根基之下,伴随中华民族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因工业文明的进程出现衰落和消失的趋势,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完整、传承有序,令人深感欣慰。

    本书记录了开封朱仙镇地区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传承人的口述史:被誉为年画界泰斗的八十五岁高龄艺人郭泰运,木版年画老字号“天成老店”第五代传人尹国全。全书分为两部分,各有侧重,风格和谐。从传承人的家庭年画史、个人从艺史、年画制作工艺流程、工具材料以及代表作、手艺传承等方面,全面真实地记录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和传承现状。书中收录了地区年画代表作的珍贵图片,详细展示了木版年画手工艺制作工序。

  • 滩头年画:钟海仙; 梁平年画:徐家辉
    Tantou: Zhong Haixian; Liangping: Xu Jiahui
    作者:毛瑞珩,王小明,蒲娇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12
    Author: Mao Ruiheng, Wang Xiaoming, Pu Jiao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0.12

    本书是湖南滩头和重庆梁平两个年画产地两位传承人口述史的合集。从形式上看来,体例统一,就内容方面来讲,风格相近但又不失地域特色。

    滩头年画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生于1928年的钟海仙,有“滩头年画技艺最高者”之美誉,其作品深得楚湘民间文化之神韵。遵循濒危优先的原则,在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工程启动之初的2008年8月,我们对年届八旬的钟海仙进行了抢救性口述史采录,两个多月后,老艺人猝然离世,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所以,此部口述史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和学术价值。书中钟海仙的口述和对于独特的滩头年画的工艺记录等等,都已成为无法复制的原生态史料。

    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乎完全濒危停产。传承人徐家辉经过十几年的反复摸索、不断试验,终于掌握了梁平木版年画全套的传统制作工序,使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对于徐家辉的口述史,我们采取的是录音、录像、文字等同步进行的方式,并在力求保持其本真性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整理编排。这样做不但可以完成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并在最大限度上体现了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价值和作用。本书对梁平年画中古老传统的二元纸制作,独特的中药炮制颜料方式,宗教色彩浓厚的开脸步骤,复杂繁琐的工艺流程等方面都有深刻细致的介绍,并对梁平年画的存在现状和传承发展有较为深刻的思考。

  • 杨柳青年画:霍氏家族,王学勤
    Yangliuqing: Huos, Wang Xueqin
    作者:郭平,蒲娇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1
    Author: Guo Ping, Pu Jiao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1.1

    杨柳青年画在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细腻文雅,端庄大方。清代中期全盛阶段,全镇及镇南三十六村“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而今,秉持传统刻版彩会技法的传人廖若晨星。本书汇集了杨柳青年画粗细两派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料,试图重拾记忆,还原历史。

    工于精细刻版彩绘的霍家,清代中期祖上便在宁河东丰台以画为生,民国初年霍福森来到杨柳青戴廉增画店谋生,其子霍玉堂追随父亲的足迹,在杨柳青创立“玉成号”。霍氏家族年画传承有序,而今第六代中已有两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一位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战争年代,家族手工业作坊的命运载沉载浮。四十年代以后出生的霍秀英、霍庆顺和霍庆有三姐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年画业合作化的历史,也感受到了国家对于民间文艺的重视与扶持,艺人个人的命运融入到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对于“文革”毁版毁画的灰暗年代,他们更有着深切的体验。改革开放以后,霍家姐弟合力恢复字号,抢救老版和老画,复刻生产,把丰富的杨柳青年画奉献给世人。本书以三姐弟交替口述的形式写就,形式与其它产地传承人口述史大为不同,力求更为丰满、全面和真实。

    杨柳青年画还有一派作品,更为普及和丰产,就是家家户户过年张贴的不装裱的粗活,最具代表性的题材是缸鱼、灶王和门神。如今南乡一带运用地道粗活手法绘制缸鱼的,仅有年近八旬的宫庄子村村民王学勤,因而他又被一些文化学者称为“津味文化的活化石”。王学勤笔下野气十足的缸鱼,连同丰富的张贴习俗一起,从他的记忆之中流淌出来。如今,南乡三十六村大半已被拆迁,余下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地平线上消失。除了在博物馆中觅得历史文化碎片,艺人的口述史显得弥足珍贵。

  • 佛山年画:冯炳棠; 漳州年画:颜仕国
    Foshan: Feng Bingtang; Zhangzhou: Yan Shiguo
    作者:唐娜,王小明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1
    Author: Tang Na, Wang Xiaoming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1.1

    本书由佛山和漳州两个产地的传承人口述史合集而成。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加速冲击下,农耕文明孕育的民间文化在南方经济发达城市遭到毁灭性的重创。佛山木版年画的生存现状、传承状况同样面临着危机。民间文化的田野工作者,在推土机隆隆的声响中将这一民间手工艺术抢救出来,并记录在案,为世人留下了佛山木版年画的永久档案,令人欣喜。本书记录了佛山地区木版年画老作坊“冯氏世家”传人冯炳棠口述史,经过作者的悉心采访和整理,内容涵盖了传承人的家庭年画起源、个人从艺史、年画制作的工具材料与工艺流程、手艺传承、当地的历史传说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佛山地区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和传承现状。本书收录了74帧照片,其中大部分为佛山木版年画代表作,以及木版年画手工艺制作工序,为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研究、传承、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研究资料和学术支持。

    漳州年画年轻的传承者颜仕国1966年出生,未经历年画盛行时代的他从个人体验的角度讲述了家庭的年画现状。珍贵的家传古版时刻遭受白蚁的侵蚀,他坦陈自己面对家族遗产既“不能使之失传”,然而“靠年画吃饭会饿死”的无奈心情。颜仕国从事年画制作时间并不长,相关的文化理解难免有所缺失。因此,本书拓宽口述史采录视角,与颜仕国父亲颜文华交往多年的朋友周铁海讲述了颜氏年画多年来的悲欢喜乐,既有登上国家名片的荣耀,也有生产、经营不可逾越的障碍。漳州年画最早的发掘抢救者林育培从地区年画的角度更加全面地介绍了漳州年画行业的历史及特色所在——漳州幼神年画制作工艺是全国所独有的。他对地区风俗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当地深厚、多样的信仰文化,同时也表明这些是传统年画业的强力支撑点。

  • 绵竹年画:陈兴才、李芳福、陈学彰
    Mainzhu: Chen Xingcai, Li Fufang, Chen Xuezhang
    作者:郭平,刘晓琰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1
    Author: Guo Ping, Liu Xiaoyan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1.1

    绵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年画产地,古老的民间艺术折射着巴蜀文化的灵气。兴盛时期,年画作坊遍布城乡,题材丰富,流派纷呈,各显风骚。与其它产地不同,绵竹年画拥有独特的拓片题材,平添文人气息。这本绵竹年画传承人口述史包括三个部分:以南派年画代表性人物陈兴才及其儿孙、北派代表性人物李芳福、拓片技艺传人陈学彰为口述史采录对象,分篇而成,探寻绵竹年画的源流和变迁,记录年画代表作和工艺流程,尤其是当地特有的年画行规与祭祀行业神习俗。绵竹年画采用半印半绘工艺,全部靠手工填色,笔法雄健,色彩鲜艳。本书完整记录了九十岁高龄的陈兴才绘制年画的全过程,将无形的技艺化为有形的图像与文字。被称为年画一绝的“填水脚”,今人只能模仿其形,难得其神韵,但是关于这个特殊题材的由来,还有绵竹年画的人文盛事,虽年代久远,艺人们的记忆依旧完整,为世人再现了画业繁盛时代的景况。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所幸艺人们安然无恙,画笔很快重拾手中。本书便是在巨大自然灾害袭击后所进行的抢救性田野调查而结出的成果。

  • 内丘神码:魏进军,焦凯; 云南甲马:张元文等
    Neiqiu: Wei Jinjun, Jiao Kai; Yunnan: Zhang Wenyuan
    作者:毛瑞珩,唐娜,冯莉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1
    Author: Mao Ruiheng, Tang Na, Feng Li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1.1

    本书的内丘部分是由两种绝然不同的传承人口述组合而成的,传统从业者魏进军带读者一起经历那曾经狂热的手工神码时代,三十年的从业经验,不仅是手工至机器生产方式的变迁,魏进军本人也经历着农民、艺人、传承人的角色蜕变。魏进军从资深经营者的角度,介绍了内丘神码的工艺、题材及销售情况,真实的感受仿佛播映历史一样。焦凯家族中曾经从事神码印制,而他本人没有继承生产,而是成为了一名自由画家、篆刻爱好者,他通过口述再现了记忆中长辈在作坊印制神码以及销售神码的历史景象,以及对他本人的艺术启蒙。而今,传承人焦凯转身重新审视古老的神码,尝试对它进行艺术的解读,以及先进、落后的思考,传承、发展的忧虑。

    云南甲马约有1600种之多,由于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多民族的信仰形态,其传承具有地域性、集体性、活态性、多元性特征,与其他年画在用法、功能、审美和风格上大相径庭。云南甲马传承人口述史调查、记录和整理是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的基础上,对相关传承人进行深入的口述史访谈,是对已有成果的补充和深化。这项工作遵循冯骥才先生倡导的口述史记录的原则和规律,即:对口述内容做到忠实记录;注重信息的完整性;强调细节的魅力,采用普查和重点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重点访谈了14个艺人,受访者涉及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上关村;巍山县大仓镇、南诏镇,黄家巷村;保山县板桥镇、卧佛村、白庙村、西庄村;洱源县凤羽镇、凤翔村共3个县市的5个乡镇,9个村庄。此次出版的云南甲马传承人口述史与内丘神码为合卷,书中共收录10位艺人和2位知情人的口述实录,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全面记录了传承人家族史、个人生活史、传承史,甲马的雕版、印刷、分类、销售以及在民俗中的使用情况。该卷本的调查、整理和出版为中国少数民族信仰类传承人口述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

  • 平度年画:宗成云,宗绪珍; 东昌府年画:赵善成
    Pingdu: Zong Chengyun, Zong Xuzhen; Dongchangfu: Zhao Shancheng
    作者:毛瑞珩,唐娜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1
    Author: Mao Ruiheng, Tang Na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1.1

    本书收纳了山东的两个年画产地平度和东昌府的传承人口述史。宗成云、宗绪珍是平度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年画传承人。东增盛画店传人宗成云介绍了家族年画的渊源和兴衰经历,重点讲述了自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敏锐意识到传统年画的濒危和特殊价值,果断退出支书职位,收购老版,专门从事年画事业的经历。凭着文化自觉的意识,宗成云摸索出一条将年画集结成册做成高端礼品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践证明是适用当代,行之有效的。利泰画店传人宗绪珍讲述了自己所走的传统路子,以及在从业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地区年画题材、体裁的变迁。宗绪珍自青年时代起未曾中断年画生产,刻印手艺兼备,他详细描述了宗家庄年画的工艺流程与工具、材料的制作、选择。两位传承人各从不同方面侧重,展示了平度宗家庄年画的史与实。

    东昌府年画传承人口述史通过东昌府区梁水镇大赵村义盛恒画店后人赵善成之口,再现了东昌府一个年画生产村的历史影像。东昌府年画作坊散布在东阿、莘县、东昌府区、堂邑、阳谷、寿张、范县等二十多个城镇和乡村,大赵村是其中之一。书中读者能够看到当地刻印绝然分工的生产模式,以及建国后年画作为迷信品,从业者必须缴纳迷信税的史实。可贵的是,自小浸溺于年画作坊(当地称马子店)的赵善成,依然保留着传统马子店的珍贵记忆,使读者得以了解那个时代作坊里的管理规则,掌柜、老师、徒弟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马子店重诚信重义气的经营理念。年画的盛行是与农耕文明传统生活方式相辅相成的,最后传统生活和年俗的篇章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大门、二门、东屋、西屋贴满年画的四合院当中……

  • 武强年画:马习钦
    Neiqiu: Ma Xiqin
    作者:刘晓琰,郭平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1
    Author: Liu Xiaoyan, Guo ping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1.1

    只有深入才能了解,只有沟通才能理解,这是一本与传承人心灵沟通的书。传承人马习钦的内心情感是丰富的,对木版年画的投入是痴迷的,他的脑海中储存着关乎武强年画的庞大的信息量。武强年画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本书以传承人口述的形式传递出了武强年画璀璨的过去与现状,以及丰富的民俗信仰与制作技艺,也有传承人自己从艺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字里行间,“文革”神秘的藏版,刻版的口诀、色彩搭配禁忌等等,我们仿佛一下子触摸到了武强年画的历史。

    全书文本采用传承人口述与对话的形式,共录入文字7万余字,图片140余张,尊重口述原貌并保留地方方言。在附录中整理出传承人的传承谱系与武强博物馆馆藏木版和年画目录,力求在口述以外丰富武强年画的过去与现在,让我们能更深入地来理解武强年画。

  • 新绛年画:郭全生; 临汾年画:宁积贤
    Xinjiang: Guo Quansheng; Linfen: Ning Jixian
    作者:王小明,祝升慧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1
    Author: Wang Xiaoming, Zhu Shenghui - Tianj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1.1

    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凝聚力、亲合力的载体,文化学者需要给世人留下一个完整的民族文化家底。这部口述史是对于山西两个历史上著名的年画产地的传承人所进行的口述实录,也是一部文化遗产档案式的成果。

    在对新绛木版年画的田野调查中,虽然那些老作坊因后继无人濒临消失,但古绛州民间文化厚重的遗韵仍然滋养着这片沃土。木工出身的青年农民——木版年画爱好者郭全生的出现,让新绛地区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得以再现。

    本书第一部分以绛州木版年画优秀传承人郭全生口述为主线,以地区木版年画老字号“天福成”传人苏停生、“益盛成”传人薛玉发、“景记”传人景喜喜、“光前堂”传人段东海口述为背景,从艺人制作年画的工具材料与工艺流程,年画张贴风俗与销售,以及当地的历史传说与自然环境等方面,梳理了木版年画在这一地区的传承脉络。本书收录了108帧照片,大部分为地区年画代表作,以及木版年画制作工序,让新绛地区木版年画旧影清晰再现。

    临汾是历史上著名的平阳木版年画的发源地,这里既是宋金时代雕版印刷业的中心,也是轰动世界的《四美图》的诞生地。临汾木版年画线条粗犷,色彩鲜明,体裁主要有贡笺、条幅、灯画、墙纸、拂尘纸、斗方,代表作有《钟馗》、《老鼠娶亲》、《三娘教子》、《麒麟送子》、《渔妇》等。

    宁积贤老师是山西大学艺术系版画专业科班出身,从1964年分配到临汾工艺美术研究所,到后来任临汾年画院院长期间,他收集整理复刻了大量老版,创作了在全国皆有影响的新年画作品,其刻画功底俱佳,旁通多个艺术门类,是一位兼采民间与精英艺术之长的年画传承人。

    本书遵循已有体例,从个人从艺史、产地历史、信仰与风俗、年画艺术风格、分类、制作销售及传承现状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对临汾产地的年画做了立体记录,希望能够对这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